大眾網深圳5月13日訊 (特派記者 王磊 趙洪棟 亓翔 姜洋)近日,在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上,山東出版集團第七次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記者注意到,在傳統出版業受互聯網沖擊面臨生存窘境的當下,山東出版集團卻在過去三年,在體量和效益兩方面都實現了大幅增長。在逆勢上揚的背后,山東出版集團都做了什么?5月11日上午,山東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華向大眾網記者講述了這家老牌文化國企驚艷轉身的故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喜馬拉雅、知乎等網絡平臺的興起,內容載體、發行渠道和讀者的消費習慣越來越多元化,這對傳統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張志華說,為了應對這一沖擊,近年來,山東出版集團抓住商業模式創新和人力資源素質提升兩個關鍵,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搶得了先機。經過三年發展培育,山東出版集團2017年實現營業總收入95.96億元,較2015年(79.92億元)增加16.04億元,增長20.1%;實現利潤總額14.1億元,較2015年(8.13億元)增加5.97億元,增長73.4%;資產總額209.41億元,較2015年(154.74億元)增加54.67億元,增長35.3%。
全集團上下達成高度一致:要發展,必須尋找新動能。
記者注意到,在探索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山東出版集團主抓了出版、發行和多元化這三大板塊。張志華說,在出版板塊,旗下的每家出版單位正努力從一個內容提供商向內容服務提供商轉變,為消費者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為此,該集團實行了“雙品雙效”工程,創品牌社、出品牌書,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發揮導向作用, 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同時注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2017年,在全國圖書界三大獎的評選中,山東出版集團獲得了16個獎項,特別是該集團榮獲的“五個一工程”圖書獎,這個評選全國僅有10部作品入圍。
同時,山東出版集團積極推動文化精品“走出去”。2017年,集團策劃舉辦了中國·山東“一帶一路”版貿會,來自35個國家的151家國內外出版機構、版權代理機構參展,共輸出版權265種。今年,這項工作被列入省委工作要點,山東出版又“創新”了一下,把版貿會辦到了“一帶一路”阿語地區,與國外出版機構共簽訂101種圖書版權協議,其中輸出阿拉伯語圖書版權65種。“尼山書屋”、“尼山書架”紛紛隨之落地,受到中宣部高度肯定。
在發行板塊,山東出版集團實施了“三新戰略”,明確新定位,進行新布局,探索新路徑。該集團旗下的新華書店要從過去單純的圖書營銷商,向綜合文化服務商轉變;全力推進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實現多元化發展,并抓好教材工作;實現書店發行渠道的網絡化、融合化、多元化、體驗化,把每家書店建成當地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該集團旗下的山東新華書店集團的年利潤由2015年的4.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6億元,年營收額由2015年的4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60億元。
在多元化發展板塊,山東出版集團推動“發行+教育”融合發展,重點布局了教育裝備、教育研學和文創產業。同時,山東出版集團還進軍文化金融行業, 2016年該集團參股了山東首家金融租賃公司。另外,山東出版集團還是兩家基金公司的股東。
除了在商業模式上努力創新,山東出版集團還注重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該集團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持續的培訓提高全員素質。張志華說,這兩年來,該集團堅持每年上半年組織中高級管理人員到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進行培訓,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向員工講授宏觀經濟、互聯網和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前沿動向,增強員工對事業發展的洞察力。每年的下半年,該集團還組織100名優秀的中青年骨干,到上海、杭州、武漢等地,進行研學培訓。
張志華說,未來山東出版集團將繼續強化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帶動山東出版行業做大做強,為文化強省建設作出貢獻。